佛學科學化之人體生命科學(2)

慢性疲倦症候群的醫學迷思

「慢性疲倦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壓力,患者因而心生恐懼,致使體內基因表現異常,產生不正常的基因產物。這些物質會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與神經傳導,導致神經功能退化,出現身體、心理與智能上的疲倦。

講授/李善單佛乘宗世界弘法總會導師會長)
撰文/陳昌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翻譯/蘭熹(佛乘宗美國洛杉磯分會常住講師)
插圖/陳昭慧

在這忙碌的工商社會裡,疲倦是很普遍的情形,常見於許多身體或心理有病的人,也可以於正常人體能或心智過度消耗後發生,經過成功的治療或適當的休息,這種疲倦應該是會消失的。然而,有一種患者的疲倦是很不同的,他們會有長期極度疲倦,而且遍尋名醫卻找不出病因。一般身體檢查可能完全正常,或只有低度發燒、喉嚨發炎與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並無法解釋患者的疲倦。

除了身體與心智功能的疲倦以外,也常出現其他症狀,如低度發燒、各種疼痛(如重複性喉痛、淋巴結痛、肌肉痛、關節痛與頭痛)、睡眠異常、全身肌肉無力與持續過久的運動後無力。由於身體與一般檢驗都無特殊異常,許多患者都被冠上精神科的診斷,如憂鬱症或是神經官能症,甚至被視為裝病,而受到諸多不合理的歧視。於1980年代醫界發現有些人可以於病毒感染痊癒後,仍然持續有著上述的疲倦症狀,這種疾病──慢性疲倦症候群,頓時於西方社會吸引人們極大的關注。多年以來媒體爭相報導,患者日益增加,且組成許多互助或遊說團體,為此疾病添加政治色彩,其號稱為僅次於愛滋病的當代流行病,或稱其為迷你愛滋病。

然而慢性疲倦症候群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早在十八世紀的醫學文獻已有記載類似的疾病,由當時英國曼寧翰爵士稱之為微燒症,因為許多患者體溫有輕微發燒之故。以後數百年來,醫學文獻記載許多不明原因而以疲倦為主的症候群,其臨床表現與慢性疲倦症候群非常相似,目前被認為可能是慢性疲倦症候群的不同名稱:神經耗弱、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倦與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毒感染後疲倦症候群、感染後疲倦症候群,慢性單核球過多症候群、慢性EB病毒症候群。

 

病因與致病機轉不明

慢性疲倦症候群至今病因不明,也無法經由特殊的實驗室檢驗來確定診斷,美國與英國則各自訂定個案定義以助臨床診斷。這些個案定義都是以下列三點為必要條件:新出現的極度疲倦(臥床休息仍無法復原,且嚴重影響患者之工作與生活能力)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至少六個月)不消失,並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多種身體與精神之疾病),而且至少要有幾項其他常出現的症狀(如低度發燒、各種疼痛、睡眠異常等),以作為符合診斷的依據。由於診斷必須參考患者訴說的症狀,客觀性與特異性不足,因此,這些個案定義本身效度也飽受各界質疑。但是,以慢性疲倦症候群造成的醫學爭議而言,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過去數十年以來,有關慢性疲倦症候群的病因與致病機轉一直是醫界探討的主題,從病毒感染、免疫失調、肌肉代謝障礙、精神或心理異常或中樞神經失調等,都有人提出種種學說與特殊檢查的數據加以支持或反駁。至今這些爭議都無定論,病因仍然莫衷一是。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佛乘月刊第13期Huy Hoang所寫的慢性免疫系統失調症候群,或其他醫學報導,以獲取更多相關的醫學資訊。

圖1. 人體的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大腦與脊髓)相連的成對神經(此圖無法看到與腦中樞相連的12對腦神經)。

 

 

 

除此之外,原因不明的慢性疲倦更可見於許多戰爭中的軍人或戰後的退伍軍人。因此而見諸於醫學文獻的戰爭有美國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與波斯灣戰爭。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慢性疲倦症候群很相似。許多病名也被用來描述這些與戰爭有關的慢性疲倦症,如Da Costa症候群、費力症候群(因患者一用勁就發病而命名之)、創傷後壓力疾病(又稱為越戰後症候群)與波灣戰爭症候群。其中越戰後與波灣戰爭症候群更引起歐美社會高度重視,並耗費極大的人力與財力作了廣泛調查與深入的研究,可是對於病因與致病機轉仍無法得知。

這些疲倦症候群已使得數百萬人身心俱疲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並在許多先進國家成為重要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對人類影響的深遠是顯而易見的。無奈醫學界經過三個世紀的追尋仍不知其病因與主要病變為何,更談不上如何預防與根本治療了。雖然目前大部分的個案集中在歐、美、日本等科技先進國家,我們可以預期這些疲倦症候群將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而陸續發生於其他國家。屆時對人類的影響將更是難以估計的。李善單導師有鑑於此,特別利用心法班回答學生問題時,針對這些慢性疲倦症候群的病因與致病機轉作詳盡的說明,希望為研究這些疾病的學者指出一條明路,並為現在與未來的無數患者提供正確的解脫途徑。

 

壓力──慢性疲倦症候群的成因

促成「慢性疲倦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尤其是外在環境過大的壓力,患者因而心生恐懼,致使體內基因表現異常,產生不正常的基因產物。這些物質會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與神經傳導,導致神經功能退化,出現身體、心理與智能上的疲倦。因此神經系統是這些症候群的主要病變處。消化系統也是重要的病變所在,這與消化系統本身具有獨特的神經系統有關(註:李善單導師笑稱消化系統有自己的腦),故患者常會有各種腸胃症狀(如腹瀉等)。

佛乘大法的觀點而論,神經系統與腸胃代表自外法界(環境)吸收資訊或物質之功能,腦部吸收外法界無形之物質,腸胃吸收外法界有形之物質,這些疾病是因為恐懼而無法適應環境,所以症狀會出現在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除了神經、精神與腸胃系統等方面的症狀以外,慢性疲倦的症候群是有全身性的影響,例如免疫系統與血液系統等,這些全身性的症狀是續發性病變,受到神經系統功能減退而發生。因此,免疫缺乏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發炎、淋巴結腫大)與多項免疫功能檢驗異常也常見於這些患者。這是因為神經系統,尤其是神經內分泌功能減退促成的。因此,根本治療的目標是神經系統,而正確的預防與治療方法則在於增強我們神經功能。

 

圖 2. 免疫系統製造B細胞與T細胞,為負責防禦外來物質入侵人體的兩大類免疫細胞。

 

 

經由佛乘禪功的修行,可使百脈和諧,亦即神經系統的能量得以增強。此外,修行佛乘禪功也會讓我們坦然面對內在或外來的壓力而不生恐懼,並對基因的表現有正面影響,使腦部發揮最佳功能。所以在佛乘禪功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神經系統的功能也在增加,這會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圖3. 特別的抗原展示細胞(例如巨噬細胞)會在身體中漫遊,若發現抗原,則會將其噬入並分解成抗原的泩太。這些抗原的片段會和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分子接合在一起,並展示在抗原展示細胞的表面上。T細胞(也可稱為T淋巴球)具有受器,可使其辨識各種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與抗原的組合物。此種辨識作用會活化T細胞,並使其開始進行細胞分裂與分泌淋巴激素或其他化學訊號,淋巴激素或其他化學訊號可以使免疫系統的其他部份動員起來。其中一組負責對這些化學訊號作出反應的細胞稱為B細胞(也可稱為B淋巴球),B細胞也具有這些化學訊號的受器分子在其細胞表面。當B細胞被活化時,B細胞會開始分化成漿細胞,並分泌抗體蛋白質,抗體蛋白質為其受器分子之一種可溶解的形式。當抗體和抗原結合時,抗體可將抗原中和掉,或者利用酵素或清潔者細胞將破壞後的抗原沉澱下來。一些T細胞與B細胞變成記憶細胞,會繼續存在於循環系統中,若未來再發現相同的抗原分子,則會引發再一次的免疫反應。因為B細胞的抗體基因經常發生突變,所以在重複的免疫反應中,抗體免疫反應可以一再改進。

 

(以上取材自1999年4月10日李導師於美國洛杉磯分會上課內容,以及1999年6月8日與7月5日李導師於台北心法班上課內容)

 

PS:李善單導師曾就慢性疲勞的症候群之致病機轉從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學的論點作深入說明,並未收錄於本文中,有緣之研究人員可與佛乘宗大緣精舍聯絡。

 

 

 

Recite the above Nine Word Zen Prayer
to unite with the universal energy.